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综合信息网站首页综合信息

黄鹤楼崔颢解读(黄鹤楼崔颢赏析)

  • 综合信息
  • 2024-08-30 10:24:19
  • 来源:
导读 大家好,我是小业,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。黄鹤楼崔颢解读,黄鹤楼崔颢赏析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1、唐 崔颢   ...

大家好,我是小业,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。黄鹤楼崔颢解读,黄鹤楼崔颢赏析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唐 崔颢
  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

2、
  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

3、
  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

4、
  日暮乡关何处是?烟波江上使人愁。

5、
  【翻译】:
 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,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;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,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;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,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;天色已晚,眺望远方,故乡在哪儿呢?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,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。

6、 
  【解词】:
  历历:分明可数。

7、
  汉阳:今属武汉市,与黄鹤楼隔江相望。

8、
  鹦鹉洲:长江的沙洲,后来被淹没。

9、
  乡关:故乡。

10、
  【简析】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,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,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。

11、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,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。

12、
 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,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。

13、当他登上黄鹤楼时,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,正想题诗留念时,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:
  这首诗的意思是: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,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;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,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;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,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;天色已晚,眺望远方,故乡在哪儿呢?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,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。

14、
  这首诗前写景,后抒情,一气贯注,浑然天成,即使有一代“诗仙”之称的李白,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,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。

15、为此,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:“眼前好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!”
  元人辛文房《唐才子传》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,因见崔颢此作,为之敛手,说: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。

16、”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,未必真有其事。

17、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。

18、其《鹦鹉洲》诗前四句说:“鹦鹉东过吴江水,江上洲传鹦鹉名。

19、鹦鹉西飞陇山去,芳洲之树何青青。

20、”与崔诗如出一辙。

21、又有《登金陵凤凰台》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。

22、为此,说诗者众口交誉,如严羽《沧浪诗话》谓:“唐人七言律诗,当以崔颢《黄鹤楼》为第一。

23、”这一来,崔颢的《黄鹤楼》的名气就更大了。

24、
  仙人跨鹤,本属虚无,现以无作有,说它“一去不复返”,就有岁月不再、古人不可见之憾;仙去楼空,唯余天际白云,悠悠千载,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。

25、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,气概苍莽,感情真挚。

26、
  前人有“文以气为主”之说,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,一气旋转,顺势而下,绝无半点滞碍。

27、“黄鹤”二字再三出现,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,使读者“手挥五弦,目送飞鸿”,急忙读下去,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,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,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“前有浮声,后须切响”、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。

28、试看:首联的五、六字同出“黄鹤”;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;第四句又用“空悠悠”这样的三平调煞尾;亦不顾什么对仗,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。

29、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?不是的,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,崔颢自己也曾写过。

30、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?也未必。

31、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。

32、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,如《红楼梦》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,“若是果有了奇句,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”。

33、在这里,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“不以词害意”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,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。

34、沈德潜评此诗,以为“意得象先,神行语外,纵笔写去,遂擅千古之奇”(《唐诗别裁》卷十三),也就是这个意思。

35、
 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,后半首就整饬归正,实写楼中所见所感,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、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,这是先放后收。

36、倘只放不收,一味不拘常规,不回到格律上来,那么,它就不是一首七律,而成为七古了。

37、此诗前后似成两截,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,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。

38、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,从律诗的起、承、转、合来看,也最有章法。

39、元杨载《诗法家数》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:“此联要接破题(首联),要如骊龙之珠,抱而不脱。

40、”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,叙仙人乘鹤传说,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,浑然一体。

41、杨载又论颈联之“转”说:“与前联之意相避,要变化,如疾雷破山,观者惊愕。

42、”疾雷之喻,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、六句应有突变,出人意外。

43、此诗转折处,格调上由变归正,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,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。

44、叙昔人黄鹤,杳然已去,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;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,历历在目,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,这一对比,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,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。

45、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,这样能回应前面,如豹尾之能绕额的“合”,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。

46、
  后来李白登楼时,也诗兴大发,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,连称“绝妙、绝妙!”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“打油诗”来抒发自己的感怀:“一拳捶碎黄鹤楼,一脚踢翻鹦鹉洲,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。

47、”便搁笔不写了。

48、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:“黄鹤楼依然无恙,你是捶不碎了的。

49、”李白又作诗辩解:“我确实捶碎了,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,才又重修黄鹤楼,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。

50、”真是煞有介事,神乎其神。

51、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,修建一亭,名曰李白搁笔亭,以志其事。

52、重檐复道,成为燕游之所。

53、实际上,李白热爱黄鹤楼,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,他高亢激昂,连呼“一忝青云客,三登黄鹤楼”。

54、山川人文,相互倚重,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。

55、
  《黄鹤楼》被编入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级第二学期十四课。

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Top